首页学者视点

日常视野之下的海瑞廉洁精神

来源:时间:2023-11-30 19:53

  赵克生

  摘 要:文章以日常视野观察海瑞的日常生活,透过层叠的历史解读,找回宏大叙事中被隐没的历史真实,呈现海瑞由平凡而伟大、积小廉而至大廉,重新理解他作为典范、榜样的生成过程。日常视野下,海瑞的薪酬衣食、日常交往、节俭行政等方面,对于探索海瑞清正廉洁的精神品格及其深厚的为民情怀无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也是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日常视野;日常生活;海瑞;廉洁精神

  引言:日常视野及其意义

  400多年来,海瑞已经被塑造成一个神话,成了后人膜拜的对象,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批评皇帝、抨击豪强,甚至是被污名化的某些极端行为。吴晗先生指出,海瑞是16世纪有名的好官、清官,他的一生是同封建官僚、大地主斗争的一生。吴晗的阶级分析,让我们感受到宏大叙事中海瑞与普通民众的距离,遮蔽了海瑞在日常行政、生活体现出的清廉品格。黄仁宇先生曾说,海瑞像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可以在情绪上激动人心,但没有人学习他,并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去办事。言下之意,海瑞是特别的、古怪的,以一种不同流俗的姿态伫立着。海瑞与明代普通官员之间迥然不同,他的作为更非一个普通民众所能为、所敢为。

  问题是,像海瑞这样的古代清廉之官如果不可学、不能学,我们今天宣传、弘扬海瑞清正廉洁精神还有没有意义?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海瑞、发现其身上具有的可供后人学习的精神品格?

  客观、历史地认识海瑞,首先要祛魅,把海瑞还原为一个普通的官员,放在明代中期的社会背景下考察他在日常的行政、生活中如何出处取予,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日常视野。这种视野之下,时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具有日常性、长期性的特征。这种视野关注的将不再是英雄式的历史人物,强调的不再是重大历史事件,聚焦的不再是重大历史时刻,而是常情常理,包含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一种历史的常态。日常视野并非只停留在普通人身上,帝王将相皆有自己的日常,观察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会产生一种不同常规的“日常史”。

  海瑞的“日常史”就是一代廉吏的养成史。日常视野下,海瑞经历的具体、生动的日常活动,也是古今大多数官员所能共同经历的。虽有时代差异,其日常的生活、行政逻辑却一致。观察海瑞作为一名普通官员的日常状态,可以理解他作为典范、榜样的生成过程。日常视野也找回了宏大叙事中被隐没的历史真实,让我们了解海瑞平凡而伟大、积小廉而成大廉的历程。日常视野去除了我们心里存在的一种悬隔感,拉近了与海瑞的距离,有利于古今的共情。因为是日常的,所以海瑞所经历的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具有相通性,偌能够理解他廉洁一生、操守不移的艰难与可贵,进而理解其廉洁并非常人之不可为,关键是能否始终如一、锲而不舍。因为是日常的,海瑞被还原为普通人,具有烟火气,与我们处于相同或相似的境遇,面临着相同的生活琐碎、工作压力,由此而触发我们内在的“他能我亦能、他廉我亦能廉”的学习热情。

  日常视野同样让我们看清了廉洁的养成需要经过怎样的考验,作为历史的经验可以为当下的干部管理与反腐倡廉提供借鉴。实际上,中共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的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了这种日常性、长期性。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干部作风建设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要把作风的养成有机地融入日常工作。要懂得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约束,慎重对待朋友交往。

  基于以上考量,本文拟从海瑞的薪酬衣食、日常交往、节俭行政等方面探讨海瑞清正廉洁的精神品格及其深厚的为民情怀。

  一、海瑞的年薪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46岁的海瑞由福建南平县教谕升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淳安县是个地瘠民穷的小县,46 000多人口,11 000余户,分属80里。同明初比较,人口减少近一半,赋役沉重,百业凋敝,人多逃亡。如何治理好这样一个地方?对于初任知县的海瑞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人无奋志,治功不兴。”这是海瑞的名言,也是他在淳安兴利除弊、廉洁行政的生动写照。海瑞秉持为民初心,不惧强权,奋发有为,百折不回,大大改变了淳安的官场风气,陋规弊政尽除,气象为之一新;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仅里甲银一项,由原来每个成年男丁负担4-5两变为只征收2钱多一点。

  淳安因海瑞,百姓受惠;海瑞因淳安,名垂史册。人地互荣,相互成就。海瑞总结在淳安的施政得失,形成“淳安经验”,后推广到兴国、南直隶等地。正是在淳安,海瑞初试锋芒,一展抱负,并作为清廉之官为世人所知。百姓知道,他们的海知县常常让僮仆采薪种菜,维持布衣蔬食的日常生活;百姓也知道,他们的海知县难得在老母生日那天买了2斤肉。还有百姓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海知县调任之前赴京述职,隆冬时节犹穿南方带去的旧衣服,吏部侍郎朱衡对海瑞说:“即贫,不能制一官服耶?”堂堂知县,不啻一介寒士,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海瑞的日子为什么过得如此清苦?是因为明代官俸微薄,难以养家糊口,还是别有原因?

  海瑞生活清贫,不仅仅是因为官俸微薄,但从考察海瑞的官俸入手,却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海瑞的为官操守,更加深刻地理解海瑞廉洁自持的意义,更加由衷地敬佩海瑞“刀刃”向内,把百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坚持改革的勇气。一句话,海瑞的工资单可能是解密他成为一代廉吏的钥匙。

  明代官俸以是“年”为时间单位制定标准的,因此,我们就先给海瑞算算年薪。知县是正七品地方官,明朝中期,知县的俸薪收入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俸米、柴薪及马夫银,简称“俸米柴马”。俸米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俸禄,洪武时定的标准,知县每年90石大米,嘉靖时折成银两,大约40两银子;柴薪银,又叫“柴薪皂隶银”,知县可拨给4名皂隶,每名折银12两,共48两;马夫银,知县可获得10名马夫,每名折银4两,共40两。三项合计,约128两银子。也就是说,海瑞的法定年薪约128两,每月大约10两有余,不仅包括知县家庭成员的花销,还包括雇佣仆童、随从、马夫的费用,用于改善家庭生活的费用确实不多。

  为了能让大家真切感受明代10两银子的实际购买力,我们可作一个换算。嘉靖时淳安的猪肉或羊肉的价格大约是2分一斤,1两银子可买50斤肉。现在县城内的肉价大约是15元一斤,50斤肉价值7500元,那么10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7500元。此时,海瑞家里人口有老母亲、夫人、5个孩子、2个仆人,加上海瑞本人,共10口人。如果当今10口之家住着县城里无需还房贷的自家房子,其经济状况也许与海瑞当年差不多,过得一定拮据。

  海瑞的生活本来可以过得很富裕的。知县等地方官除了以上的收入外,更大的收入来自“常例银”。常例银源自宋元以来的常例、例钱,明朝官场继承了这种陋规,相沿日久,遂以为常,成为各级官吏在法定俸薪之外的重要收入,故称“常例银”。常例银虽不是法定收入,但索要或接受常例银与贪污受贿不同,不算违法,基本上属于官吏的灰色收入,朝廷默许,听之任之,广泛存在于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的各衙门,常例银是衙门办事、官场交际的通行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海瑞任淳安知县时革除的历年常例银收入有21项内容。其大额者包括:

  夏绢银一百六十两。清军匠每里银一两(按80里计算)。审里甲丁田每里银一两。审均徭每里银一两。造黄册每里银二两。经过盐每一百引银一钱,每年约有五万引。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取五两。

  有学者做过估算,淳安知县一年可能有常例银2600两左右,甚至更多。知县之外,县丞、主簿、典史、六房吏各有常例银多少不等。假如海瑞与俗吏一般,前车后辙,萧规曹随,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份常例银,他会过上花天酒地、香车锦衣的奢靡生活。但海瑞革除常例银,不仅影响自己的利益,也损害了同僚的利益,应该要面对巨大的压力,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把这项改革推行下去。

  常例银是官吏肥身润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收受常例银历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谁敢动这块“大蛋糕”,谁就是公然挑战官场习以为常的潜规则,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虽然现有史料没有记载海瑞如何说服他的同僚、是否遭遇谩骂与恐吓,以及家人的反对,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信的。

  一是,海瑞对常例银深恶痛绝,认为敛财于穷困百姓是不义的行为,收受常例银乃发不义之财,与贪赃无异。作为父母官,他洁己守义,把百姓放在心上,坚决革除常例银,官吏少敛财一分,百姓就多一分实惠,少一分负担。他曾公开批评京城权要大肆收受常例银的现象:

  今人谓朝觐年为京官收租之年,故外官至期,盛辇金帛以奉京官。上下相率而为利,所苦者小民而已。

  明代地方官三年一朝觐,赴京述职,汇报任期的工作。为谋取升迁等私利,地方官往往要拜谒权贵,把以常例银名义搜刮来的财物再以常例银送出去。羊毛出在羊身上。常例银无一不是对百姓的额外压榨。因此,海瑞不仅不接受常例银,也不给别人馈送常例银。他任淳安知县时二次朝觐,除了必要的路费开支,没有给任何人送过常例银。

  二是,海瑞以身率下,洁人先洁己,显示了无私为民的情怀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底气。海瑞对于革除常例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可使自己廉洁,“洁人则生谤”,使他人廉洁则遭受反对与诽谤。问题是,改革针对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整个的县衙官吏。如何破局?海瑞提出:“缙绅之常例不去,而去吏书之常例,不可得也。”作为一县长官,只有先革除自己的常例银,才能革除书手、吏员等人的常例银。先从自己开刀,拒收常例银,才能为他人树立榜样。海瑞不仅战胜了自己,也折服了同僚。一个廉洁的典型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一片。海瑞后来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他在南京的年薪应该比淳安知县的年薪更高,但他的生活依然简朴,病逝时殓葬之费还是朋友襄助的,可谓清贫一生。这是为何呢?

  南京右都御史是正二品的京官,其薪俸构成也是三部分,即俸米、柴薪皂隶银和直堂皂隶银,三部分总计大约有340-350两。这就是海瑞当时的法定年薪,比淳安时确实有所提高。但南京为繁华之地,海瑞又公私分明,禁私谒,绝馈遗,一如既往拒收常例银,日常生活、应酬全都取之于自己每月20几两的薪俸,难有富足的生活。在淳安,海瑞有母寿买肉、敝衣进京的故事,为人传诵。在南京,海瑞也有官靴破而不忍舍弃、让人拿到外面补好再穿的故事,流传后世。

  廉洁一时不易,廉洁一生更难。海瑞的可贵就在于他无论是七品知县还是二品大员,日常生活,始终安贫守廉;居官临财,始终操守在心。海瑞对操守的理解很具体:“操守乃俸米柴马之外,不妄取一分一文,不妄用一分一文之谓。”一个官员如果在法定的薪俸之外,不敛财、不受贿就是不妄取,不挥霍、不浪费、不为己利而公款私用就是不妄用。

  坚持操守难吗?不难,这些都是一个官员的本分,海瑞做到了,坚持一生,不改初衷。坚持操守容易吗?不容易,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需要在积年累月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自省,时时检讨,不随流俗而俯仰,不随地位而改易。然许多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最终成为贪官污吏。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海瑞身上有一股中国士人最为看重的君子之风,安贫乐道,坚持操守。

  有人说明朝官俸太薄,官场才贪蠹成风,陋规常例盛行。提高官员待遇,高薪养廉,可能会出现更多像海瑞这样的清廉之官。《明史》有句话:“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一致认为明代政坛的乌烟瘴气及贪污盛行皆由此而造成。这是一个无法求证的历史问题,这里暂且不论。笔者要说的是,高薪未必能养廉。清朝雍正以后就实行“养廉银”制度,大幅度提高官吏的俸薪待遇,督抚万两以上,州县官的养廉银也有 400两到 2000两不等,超过原俸银数倍、数十倍乃至百倍。结果如何呢?清朝还不是一样的乌烟瘴气及贪污盛行。

  反观海瑞,始终清廉,与官俸之高低、地位之卑尊没有一点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海瑞心中有国家、有百姓,他说:“罔徇身以忘国,毋私己而弃民。”海瑞眼中的权位只是“为民”“庇民”的工具。海瑞身上有一股为国为民而毅然奋进的浩然之气。

  二、海瑞的礼尚往来

  薪酬之外,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探讨海瑞的清廉品格,那就是在日常行政、日常生活中,海瑞如何处理迎来送往、人情交际?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但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官员,往往在社交场合被“围猎”,收受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金、礼品,从而蜕变为贪污受贿,由“苍蝇”变为“老虎”。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因此,学习海瑞处理礼尚往来的做法,在今天应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像海瑞这样的清官送不送礼、收不收礼呢?

  海瑞对官场送礼之风深恶痛绝,自然不给上司送礼。海瑞生活的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士大夫“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一些官员为了升迁,想尽办法,四处钻营,不惜重金送礼,攀附上司。地方官每三年进京朝觐,朝觐之年就是地方官员跑官要官的好机会,他们带着珍宝,去京城大肆送礼;京城权贵则大肆收礼,海瑞称之为“收租”,朝觐之年变成了京城权贵的收租之年。海瑞在淳安当知县,两次朝觐进京,没有给任何人送过礼,包括对他非常赏识的朱衡(时任工部侍郎),海瑞在福建南平当教谕时,朱衡是提学御史,是海瑞的顶头上司,海瑞多次得到朱衡的提携和帮助,就是这种关系,海瑞也没有送过礼。

  海瑞自己不送礼,对送礼行为也极力抵制。他任南平教谕时,革除旧俗,不许学生给教官送礼,节日不许送酒食。任应天巡抚的时候,下令禁印书籍,不准府县官以公款印刷书籍,作为进京送礼之用。当时官场流行“书帕之礼”,即送礼时一书一帕,帕中金银,掩以书籍,其实是一种雅贿。印刷书籍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百余两,皆州县官取公款充当印刷费用。海瑞斥责这种送礼风气说:“此等事在京内谓之礼,在京外执律论之便是赃。”

  海瑞不仅不给京官送礼,也不给乡官送礼。所谓乡官主要是指退休的官僚、守丧在乡的官僚等,这些人通常有广泛的关系网,门生故吏遍布官场;有的人只是暂时居住在乡下,不久即返回官场。所以,地方官对待乡官总是十分客气,时常问候,以便广结人脉,为日后升迁做好铺垫。海瑞在淳安做知县的时候,发现慰问乡官,每人需要三五十两银子,皆出自公款,正是“剥之贫民以益官宦”,牺牲百姓的利益以增加官宦的福利。鉴于此,他绝不去交际乡官。海瑞说:“非故缺交际也,取之己不足,取之民不可,故不为也。”意思是,我没有钱来做这件事,我也不能拿老百姓的钱来做这件事,因此罢了。

  海瑞在淳安当知县、在应天做巡抚的时候,常有中央或布政司的官员经过管辖的地方,他们或是公差,或因上任、探亲等事,按照惯例,地方都要好好招待,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海瑞的记载,淳安县遇一显宦过往,用银二三十两;巡盐御史经过,用银一二百两。因此,海瑞上任之后,对所在地方的迎来送往进行整顿,严格控制招待费。

  海瑞对于地方官取悦过往的上司、同僚很是不满,他说:“厚过客非出乎己身,取之百姓之身为之也。”对过往的官员超规格接待是出自地方官的私心、利心。为此,海瑞在淳安时就规定了招待标准,关于这个招待费,明代有个专门词汇叫“下程”。所谓“下程”就是送别时馈赠的盘缠或礼物。这其中有食物、土特产,还有银子等。上面提到有的花费二三十两,有的多达一二百两。那么,海瑞制订的下程标准是多少呢?

  过往使客下程,每副定银三钱。若亲临上司,加鹅一只,计银八分;火腿一只,计银一钱二分。余蔬菜量加银五六分。若乡宦是大九卿,加如上司之数。

  海瑞一下子把标准降到3钱。顶头上司或中央六部、都察院等九卿经过也不过5钱。在淳安,这点经费仅可以购买做两顿饭的食物。至于送礼,一概取消。

  海瑞在官场上不送礼的事,不给上司送礼,充分体现了海瑞刚介、爱民的精神品格。海瑞自己在地方、在南京为官时,他都是主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平时免不了遇到下属给他送礼的事,海瑞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呢?

  在海瑞看来,官场上的送礼都取自百姓,都是赃私行为,必须禁止。他在淳安时看到,常有粮长、里长给县衙内的官吏送柴薪、送菜及其他时令特产。一打听,说是地方惯例,相沿成风。海瑞认为此事既违反法律,又潜藏行政不公等危害,立刻出了一道《禁馈送告示》:今后敢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行贿论罪。海瑞还规定,凡有事打点衙门者,虽是一分一厘,送礼者与收礼者都要枷号两个月。

  可以想见,如果海瑞自己收礼,怎能如此严格要求下属呢!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做事就没有硬气,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海瑞正是洁人先洁己,为他人树立一个廉洁自律的标杆,所以他才有那份硬气,才能严格要求他人,禁革不正之风。

  官场上的海瑞坚决不送礼、不收礼,在私人交际中,海瑞收不收礼、送不送礼呢?

  可以肯定地说,海瑞既收过礼,又送过礼,在他留下来的书信中都有明确记载。例如:

  《复史雁峰太仆少卿》:“感公嘉惠绢段,概不敢领。酒果拜赐矣,并附谢。”

  《与博白大尹林仲和》:“远来绢段,不得已受之矣。余未开封,付回人返璧。新刻奉览,并照入。”

  《复汤阳南》:“惠饼食拜领之矣。余璧上。”

  《复郭青螺潮州知府》:“外雷葛二端、小刻十册将敬。”

  《复朱讷斋》:“外葛帛一端,少效古人鸡酒之情。”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发现海瑞在私人交际中收礼、送礼的几个特点:一是海瑞所收礼品是酒果、饼食、绢缎等日常食品、布料,他送出去的也是雷州葛布、自己刻的书籍,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范围之内的相互馈赠。二是数量较小,葛布二端就是葛布一匹,一端就是半匹。有一些可能超出礼尚往来范围之外的东西,海瑞都一一退回,文中所说“返璧”“璧上”就是完璧返还的意思。三是这些朋友都是故交,与海瑞没有上下级的利益关系。礼尚往来都是出自纯粹的私人情谊。

  三、海瑞的朋友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朋友圈”。我们知道,朋友圈其实是人所在的社会网络,其中有师长、同学、同事、上司、亲戚等各种关系。有人说,人际交往有个“吸引法则”: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到你身边,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或者说,你进入什么样的朋友圈,你可能就是那样的人。这个吸引法则表达的就是“人以群分”的道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会走到一起。由此看来,了解一个人,可以先了解他的朋友圈。

  海瑞从南平教谕、淳安知县等地方官起步,最终官至正二品的都御史,为官的地方包括福建、浙江、江西、北京、南京、南直隶等地。海瑞的朋友圈既有里长、小吏,也有尚书、首辅;既有时贤同道,也有宗亲乡友。海瑞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憨直固执,不讲人情世故,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朋友圈内人气满满,而且有许多如他一样的清廉之士。

  海瑞的朋友圈大约可以分为四个圈层。先看第一圈层,主要是海瑞敬重的师长或内心佩服的时贤同道。见贤思齐,他们是海瑞的榜样,海瑞视他们为同类。人不一定是位高权重,但一定是志行高洁,清廉正直。例如,里长在明代是贱役,名声不好。而海瑞的文集中对于淳安县吴汝文等三名里长表彰有加,说他们“公心直行”,虽读书人也不一定比他们优秀。海瑞家乡有位退休的张事轩先生,曾做过教谕、知县,海瑞居乡时与他时常来往。海瑞在书信中用“倾倒”一词表达对这位张先生的尊重,因为张先生为官清廉、勤政,居乡时能以德范俗,为乡人表率,完全契合海瑞对于士人的理想要求。谭大初,广东韶关人,比海瑞年长10岁,与海瑞私交甚厚,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谭大初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明,是明朝有名的清官,曾向朝廷力荐海瑞可大用。海瑞在淳安裁革陋规,压缩过往官员招待费,就是学习谭大初在江西时的做法。两人清正廉明、节用爱民之心多有一致。蒋蒙,琼山人,与海瑞同乡,两人相友善。地方志记载,蒋蒙“性节俭,食仅脱粟,衣敝不堪。所入俸钱悉以周穷乏,给丧葬。卒于官,箧无余赀,丧不能归,闻者悼之。”此种情形,几乎是海瑞的翻版。海瑞和蒋蒙等人的关系是清廉之士彼此的惺惺相惜,他们各自从对方身上能看见自己的影子,相互砥砺,相互敬重,成就一段历史的佳话。

  海瑞朋友圈的第二个圈层是仰慕海瑞的同事、晚辈,可以说是海瑞的粉丝。“海粉”当中首先要提到的应是何以尚。

  何以尚,广西兴业县人。早年海瑞抨击嘉靖皇帝,被杖下狱,何以尚上书救护,一体受罚,被杖一百,下狱长系。何以尚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家教甚严,何家每每告诫后人如果为官,“但为天子官,勿为私家官;但为庶民官,勿为子孙官。”意思是做官乃为国为民,不可公私颠倒,只为自家谋福利。要求子孙临财不苟,廉洁自处,清白传家。何以尚在这样的家教家风熏陶下,时时以清廉自励,心存国家。对于年长12岁的海瑞,何以尚以先生称之,他觉得自己与海瑞属于志同道合的师友,海瑞就是他的榜样和精神导师。

  邹元标,江西吉水人,以刚正、敢谏著称。他比海瑞小37岁,真正属于晚辈,是听着海瑞故事长大的一代。他对海瑞的清廉早有耳闻,据说海瑞出任南京右都御史时,拿着礼物去祝贺的人很多,海瑞一概拒收。邹元标清贫,去拜见海瑞时只有三十文钱作为贺礼。海瑞高兴地收下三十文。过几日,海瑞准备了茶饼和一壶酒,宴请了邹元标。海瑞从邹元标身上看到自己一直坚守的那份清廉、刚正,所以他对邹元标格外看重。

  从何以尚、邹元标等人对海瑞的仰慕之情中,我们看到这些“海粉”被海瑞刚介、清廉的精神品格深深吸引,不仅心向往之,而且接踵其后,努力成为海瑞那样的人。一位曾被海瑞处罚的御史看到海瑞去世时只有旧衣数件,半匹葛布,俸银8两,清苦之状,有寒士所不能堪者。他受到极大震撼,说“我再也不会对海公有怨恨之心了”。可见,海瑞的清廉之气具有折服人心的力量。

  除了朋友圈这些“海粉”,大量的“海粉”在百姓中。当南京的百姓听说海瑞升任南京都御史时,大家奔走相告,以一睹海都堂的风采为荣。海瑞在家时,不关家门,常有百姓探视,问何事?答曰无事,就是想看看海都堂的颜貌。

  海瑞朋友圈的第三个圈层就是海瑞的上司,这是因为工作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代表性的人物有朱衡、徐阶等。朱衡与海瑞相识于福建南平,是海瑞的老领导,后官至工部尚书,刚正清廉,对海瑞多有提携和帮助。海瑞以门生自称,对朱衡非常尊重,称之为“不同流俗的第一流人物”。徐阶官至内阁首辅,人称徐阁老。海瑞上书,触犯嘉靖皇帝,下狱论罪,徐阶从中斡旋救护,海瑞终于不死。

  此二人都对海瑞赏识、有恩,但海瑞并没有像有些官员那样,托关系,拜码头,送礼攀附,跑官要官,而是以道义相处,公私分明。海瑞任应天巡抚,清丈田亩,写信给徐阶,要求他家按照规定退出半数以上的土地。只知有道义,不知有阁老。因此有人说海瑞以怨报德,不讲情面。实际上,海瑞没有让私德私恩干扰公务。

  海瑞朋友圈的第四个圈层便是家人、宗亲,即通常所说的身边人。海瑞在家乡生活的时间很长,与家人、宗亲朝夕相处,关系最近。但海瑞从没有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他们说情、打招呼,没有通过自己的身份影响海南的地方官从而获得不当收入。海瑞处理家人、宗亲关系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是约束家人,要求他们遵守官府的政令;要求地方政府监督自家的财产状况。有一年,琼山县要推行礼仪,不准女子出外做买卖,海瑞特地给家里写信,让家人严格遵守。二是尽自己之力帮助家人、宗亲。海瑞居乡时常有人求序求文,按照明代当时习惯,可以得到稿费收入,称为“润笔”。海瑞并没有利用这些收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资助了贫穷的宗亲和乡邻。

  透视海瑞的朋友圈,真可谓“圈如其人”。海瑞一生清廉、刚介,社会交往总是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财,不苟且,不言私。

  四、海瑞的节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理政,无不从俭戒奢。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被由奢。”(《咏史》)节俭对于为官从政,是一种很重要的品德。一个官员能坚持节俭,就能守廉、兴廉;为官清正廉洁,其生活中也必然节俭朴素。清人汪辉祖有诗曰:“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学治臆说》)要成为清官廉吏,前提条件必须要节俭,节俭行政,节俭生活。

  海瑞一生节俭,是一代清廉楷模。万历皇帝对于海瑞有个评价,说他节用爱民,勤事任怨。海瑞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人所共知。正是由于节俭省用,海瑞才能成为一代廉吏。

  海瑞曾说:“公以生其明,俭以养其廉,是诚为邑之要道,处事临民之龟镜也。”俭以养廉,俭以助廉,节俭是州县官行政理事的基本准则之一。就其本人来说,海瑞的俭是成就其廉的重要条件。因此,了解海瑞如何节俭,是了解海瑞如何成为一代廉吏的关键。

  君若不识海公俭,岂能懂得海公廉?海瑞的节俭首先体现在他的日常行政中。淳安上任伊始,海瑞就改革弊政,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排场的奢靡习气。海瑞发现,淳安虽是穷县、小县,但官场吃喝风气很盛,宴会酒席频繁。

  例如,新官上任,要差人到官员原先任职的地方去迎接,一路上要负责交通、伙食等各种招待。到县城后,用花缎装饰,设猪羊大宴,仪式隆重。海瑞觉得这种风气“逾制劳人”,既违反国家礼制,又劳民伤财。海瑞到任之后制订新规,新官距离县城三十里时,才派人迎接,祭祀城隍等神庙之后,用祭品招待父老,不另设宴席。新考中的生员,要办酒席宴请县官和学官,海瑞认为此乃谬举,规定只能办无席的酒,只能以纱帕作为拜师礼物。人们看到,自从海知县到任后,淳安的酒宴少了,吃喝的风气淡了,里甲的负担轻了。

  海瑞常说一句话“算计不到一世穷”,意思是一个官员如果不节俭行政,而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百姓将一世贫穷。海瑞曾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一个善于算计的人。实际上,他处处用心,时时精打细算。海瑞任淳安知县时,县官和学官的办公所用茶叶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都是上供之后剩下的粗茶。当时的行政用纸有6种,最好的是永丰纸,一百张值银二钱。还有一百张值银一钱的上改纸,一百张值银八分的中改纸,一百张值银六分的古干纸等,最便宜的是心红纸,一百张值银三分。海瑞规定,只有给上司的紧要文书采用最好的永丰纸,其他文书只用次等的纸张。对于海瑞的精打细算,当时有人批评海瑞不识大体,在一丝一毫上计较。他们哪里知道海瑞的苦心!海瑞说,毫厘皆是民脂民膏,损之毫厘,莫不有益百姓。

  海瑞无论在哪里,都是不改初衷,节俭行政,以纾民困为己任。任督抚时,他仍然不讲排场,不摆阔气。海瑞任督抚时,常要巡查地方,所到之处不许出城迎接。住所一应用具,只是随便可用即可,不得为他置办新的。所过地方驿站,不许铺毡结彩,俱从朴素,不准使用银制用具和华美物件。海瑞所到之处,地方只提供费用不超过三钱银子的下程,包括鸡、肉、鱼、小瓶酒,不用鹅及金酒。对于当时动辄数十两银子的招待费,海瑞享用的三钱银子的招待标准实在是低得不能再低了。各衙门官员来参拜,海瑞要求参拜的手本只用价廉草纸,不许用高价厚纸。江南河网密布,出行需舟楫。应天各府都准备了一至二个专为督抚使用的大船,每个大船都配备水手。海瑞说,我一人能坐得了许多船吗?且水手工食费用,皆要耗费民财。下令将船和水手工食银革除一半。

  海瑞在南京“裁汰奢侈,躬先节俭以示百僚”,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南京官员树立了榜样,一时间,南京奢靡之风渐息,节俭之风渐起。海瑞不仅自己工作中一贯节俭,也要求部下节俭。有位御史“为戏宴”,就是举行宴会并招歌伎唱戏,海瑞知道后很是生气,在都察院大堂之上杖责了他。自此之后,南京官员不敢公开宴饮,雨花台、牛首山、燕子矶等繁华处,官船稀少,官吏游山玩水者绝迹。

  海瑞在工作中节俭,日常生活中也是个节俭朴素之人。日常生活中的海瑞总是布衣蔬食。在淳安任知县时,由于他革除常例银,又不收礼,只靠每月10两银子维持全家的开支,生活拮据,就是日常的蔬菜、米麦也不能保证。为此,他命僮仆在县衙内的空地上种蔬菜、稻子、麦子,以补不足。据说,淳安的其他官吏看到知县如此,他们也纷纷效仿,下班之后回家都去从事种菜、种粮食的农业活动。

  海瑞从应天巡抚退职回乡后,家居16年,生活简约,所服衣冠,大半都是做官时置办的旧衣物。平常不置酒肴,蔬菜、米饭、一杯茶而已。

  当73岁的海瑞出任南京右都御史时,他坐小船,简装北上。经过赣州,朋友为他租了一个大船,海瑞觉得船大如屋,比小船平稳清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见,海瑞平时节省,很少能享受这样的舒适。

  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海瑞补靴故事,海瑞临终时宦囊空空的故事……海瑞的一生真是节俭、清贫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海瑞不是明朝唯一的节俭廉洁的官员。例如河南人轩輗,曾官至南京左都御史,是海瑞的前辈,《明史·轩輗传》记载,他四时一布袍,毎日惟蔬食,归家二竹笼,是明朝著名的清廉之官,同时也是节俭之官。琼山人蒋蒙与海瑞同乡,两人是好朋友。蒋蒙在福建为官,也是生性节俭,布衣粗食。正是由于许许多多像海瑞这样官吏的前后接续,节俭的传统才能薪火相传,延绵不绝,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涵育出一代又一代执政为民的清官廉吏。

  结 语

  透视海瑞的日常,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海瑞心中始终有百姓,一心为民是他百折不回革除弊政、慎终如始对待交际、始终不渝坚持节俭的根本动力。因为一心为民,海瑞才有财出百姓而痛切己身的感同身受,才有精打细算而节俭清贫的两袖清风。

  透视海瑞的日常,我们认识到无论古今,一个官员只要胸怀初心使命,树立一切为民的权力观,涵养一身正气,他就会成为海瑞那样的廉洁之官。居官行政有法度,私人交际有尺度,出处取予,一丝不苟。在公和私、义和利、邪与正面前心明眼亮,始终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一文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海瑞的朋友圈给总书记的论断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历史注脚。

  透视海瑞的日常,我们领悟到在海南建设清廉自由贸易港的今天,党员干部要学习海瑞的清廉精神,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常怀警戒之心,敬畏权力,手中权力无论大小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慎独慎微,从净化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做起,不给“围猎”者任何可乘之机。只有这样,“朋友圈”永远不会变成“围猎场”,“朋友圈”永远不会变为“腐败圈”。

  透视海瑞的日常,我们感受到生活在海瑞曾经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更应该以海瑞为榜样,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于我们弘扬节俭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俭和廉的坚守与弘扬,应该成为共产党人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应该是领导干部始终葆有的精神品格。

  日常中的海瑞不是一个神话,而是我们能够学习、追随的楷模。

  原载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全文注释请参阅纸质版期刊)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海南省廉洁文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主要从事明代政治史、明清礼制史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