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者视点

宋一夫:保护典籍 传承文明

来源:时间:2025-03-07 15:49

  ■ 宋一夫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海南的古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深入挖掘海南古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更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践行。


  《更路簿》内页。宋国强/摄

  海南古籍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海南的古籍保护工作始于2009年。全省古籍普查涉及14家古籍收藏单位及个人,共普查登记约2240部古籍,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丛(含新学)五大部类,版本以汉文刻本为主,类型包括刻本、稿本、抄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目前,已有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别是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一卷(明徐氏东雅堂刻本,编号05348);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广大益会玉篇》三十卷、《玉篇广韵指南》一卷(明弘治十七年,黄氏集义书堂刻本,编号12478);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藏《诗法》十卷(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复古斋刻本,有乐嗣炳跋,编号12871)。这些古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海南珍贵的文化遗产。

  海南珍贵的古籍之中,《更路簿》尤为值得一提。2016年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白皮书。白皮书第一章以独立段落对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更路簿》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指出:明清时期形成的《更路簿》,是中国渔民往来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和南海诸岛之间的航海指南,以多种版本的手抄本流传并沿用至今。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的生活和生产开发活动,还记载了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中国是最早发现、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并且最早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并进行管辖的国家。《更路簿》正是这一论断的关键历史证据之一。《国际海洋法》明确规定,对于某一岛屿,谁先发现、先命名,该岛屿就归属于哪个国家。中国在南海诸岛的发现与命名均早于其他国家,完全符合国际海洋法规定。在此过程中,《更路簿》发挥了重要的证明作用,这无疑是海南古籍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

  在海南历史长河中,有两位举足轻重的文化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位是苏东坡,另一位是海瑞。

  在苏东坡古籍整理领域,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林冠群先生的《新编东坡海外集》《东坡海外集今译》,郑行顺先生点校的《苏文忠公海外集》,高智笺注的《苏轼海外集笺注》等成果不断涌现。在展览方面,海南省图书馆成绩斐然,举办了“馆藏苏东坡古籍暨珍贵文献展”,展出《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明刻本、《中华再造善本》中影印宋元东坡古籍以及影印《东坡禅喜集》朱墨套印本等珍贵古籍,对弘扬东坡文化和扩大其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海南还成立了东坡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及书协会,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成效显著,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持续加大东坡文化传播力度。

  海瑞是海口琼山籍的明代著名清官,初入仕途时,因不肯向长官行跪拜礼,获“笔架博士”的雅号。在朝廷任职期间,他历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虽身居高位,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操守,不阿谀奉承、不畏强权,甚至敢于直言批评皇帝。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深受历代人民的敬仰与赞颂,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东坡与海瑞,这两位历史文化名人是海南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海南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当下,如何全面、系统地整理其文化遗产和典籍,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精心打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然成为海南文旅发展的关键命题。此前,笔者建议,海南兴建一座苏东坡书园,不仅要囊括苏东坡在海南三年的生活轨迹、创作成果,还应将其过往的经历、作品等内容融入其中,全方位展示苏东坡的人生与思想。

  杭州宋城的成功范例值得海南借鉴。杭州通过打造宋城,成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海南文旅产业发展势头火热,海南应充分挖掘苏东坡与海瑞的文化价值,对这两位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旅项目。

  海南的古籍中,《地方志》占据着重要地位。海南现存古籍版本年代久远,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521年刊行的《琼台志》,为宁波天一阁孤本。所谓孤本,即全国仅有这一本,其价值不可估量。它作为海南最早的一部古志,堪称海南历史文化的极致遗存。《琼台志》编纂所依据的全岛性地方志主要有以下四部:其一,佚名编撰、永乐十六年(1418年)刊行的永乐《琼州府志》(又称《永乐志》);其二,蔡微编撰、宣德六年(1431年)刊行的第三版《琼海方舆志》(又称《方舆志》);其三,刘预主撰、成化十四年(1478年)刊行的成化《琼州府志》(又称《成化志》或《刘志》);其四,王佐所撰、不早于弘治甲子(1504年)成书的五卷未刊本《琼台外记》(又称《外纪》)。这些志书皆弥足珍贵。

  在地方志出版领域,海南出版社的贡献令人钦佩。该社出版的《海南地方志丛刊》,收集了78种地方志,达1500万字。此外,该社还从北京故宫图书馆复制了12部海南方志,其中包括康熙年间撰修的《儋州志》《文昌县志》《乐会县志》《昌化县志》,以及乾隆年间编修的《琼州府志》《琼山县志》《会同县志》《安定县志》《崖州志》,这些皆是海南早已散佚的地方志书,今重新复制,意义重大。

  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地方志的保存与收集工作。以明清时期编撰的《海黎志》为例,其对明清海南地区海防和黎防相关事件记载详尽,其中涉及南中国海的内容,是研究南海边疆地理历史、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地方志中大量的文献史料,能够有力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此,对于地方志,我们务必做好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如何整理浩如烟海的古籍

  在古籍整理工作中,面对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古籍,有两种重要的整理方式,分别是影印和数字化。

  一、影印。影印出版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之一。改革开放后,规模最大的影印出版项目当属《四库全书》。当时,相关单位将台湾故宫的藏本拿来进行影印,商务印书馆也参与其中,整个影印过程进展迅速,短短两三年便完成了印刷出版。在中华书局工作期间,我曾参与讨论,大家认为从某些角度看,《四库全书》不一定非要通过影印来出版。从保存古籍的层面分析,《四库全书》现存有三部半,成书距今仅200多年。纸寿千年,目前的宋刻本虽有部分破损,但都能通过修补妥善保存,加之当下的保存条件优越,实现了恒温保存,存放时间远不止千年。所以,从保存角度而言,《四库全书》影印的意义不大。而且从出版形态来看,影印出版的古籍,仅仅是印刷形式发生了改变,文本样态和内容都未变动,只是从一部纸介图书转变为另一部纸介图书,并未给被影印的古籍增添任何附加值。若单纯为保存古籍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文献,效果或许更佳。

  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古逸丛书三编》绝大多数是宋代刻本,主要编选宋元旧刻中的珍本以及海内外孤本古籍,按照正编、续编的方式以线装形式影印,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原书面貌,以便广泛流传。它既能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参考,也能让读者从中了解古籍装帧形式,以及宋元善本的形制、款式和书体等内容。这套丛书所选书目的底本,均经过国内目录版本学家严格审定,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版本价值。其中收录的南宋杭州刻本《忘忧清乐集》、南宋孤本《金石录》和国内仅存的宋绍兴残本《大唐六典》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古籍。

  二、数字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古籍出版形态和阅读形态日益多元化,古籍数字出版已成为必然趋势。全国图书馆珍藏的古籍,应当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分重点、分先后、分批次开展统一出版工作。这样做既能确保古籍数字化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又可防止在转化过程中因古籍使用不当而造成损坏,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对20万种古籍进行重复数字出版。

  此外,数字出版还涉及纸介古籍和数字古籍的珍藏问题,这同样不容忽视。应妥善保存数字古籍,尤其是孤本,省级图书馆更应做好相关保存工作。

  古籍整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化整理与出版,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应运用现代人的思维视角和研究方式,深入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让古籍服务于现实社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由于不同语体、语境以及历史时空的差异,让古籍为现实服务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在进行古籍整理时,必须秉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否则,不仅无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反而可能出现误传误导的情况,对公众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古籍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所以,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成为古籍整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在古籍整理领域,中华书局组织点校出版“二十四史”的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极为优秀的典范。“二十四史”系统且权威地记录了我国历史,是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的核心部分,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历史上,史书的修撰刊刻向来是国家大事。1958年,毛泽东主席指示开展点校“二十四史”的工作。1971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批示,明确由顾颉刚先生负责“二十四史”的点校事宜。随后,中宣部、教育部正式向全国各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发文,邀请古籍专家齐聚北京参与点校工作,这些专家分批前往北京开展点校。第一批参与点校的专家有郑天挺、刘节、唐长孺、王仲荦、罗继祖、王永兴等。此后,又陆续邀请了几批人员参与。启功先生参与点校“二十四史”时,相较于其他老先生,年纪较轻,属于晚辈。最终,点校本“二十四史”于1978年全部出版发行。

  除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的编纂与出版同样意义非凡。中国历史上,有两部举足轻重的史书,一部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另一部便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1953年,毛泽东主席指示范文澜组织力量对《资治通鉴》进行点校工作,点校任务于1956年圆满完成,随后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除了史书之外,中华书局还广泛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对其他经典文献进行校对整理。其中,文学类有《全唐诗》《全宋词》,哲学类有《新编诸子集成》等。

  此外,中华书局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文史哲领域的名家,对古籍中的经典名著开展注释与翻译工作,如《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这套丛书中的诸多著作,已成为当今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译注的《论语译注》,陈鼓应译注的《老子译注》,沈玉成先生翻译的《左传译注》等,这些书籍都在古籍整理领域树立了标杆。

  如此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工作,对传播中国古籍与传统文化功莫大焉。正是这些精心编制的标点本、注释本、译文本,有力地推动了中华古籍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充分彰显出古籍的现代价值。

  (作者系中华书局原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