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港)”战略融合背景下海南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成果评介

来源: 2025年06月24日 18:45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筹经费课题)《“一带一路”与“自贸区(港)”战略融合背景下海南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HNSK(ZC)21-140),由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灿主持完成,最终成果形式为系列论文,结项等级为优秀。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立足于新时代国家“双碳”战略、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综合背景,聚焦海南在我国新一轮制度型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探索“蓝碳”价值实现与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推进路径。

  本课题理论基础扎实,系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海洋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对“蓝碳”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价值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构建中国特色蓝色经济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视角紧扣海南现实,突出从“蓝碳”切入,链接“双碳”目标、全球价值链、旅游地产发展等核心议题,突显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前瞻性。

  课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理论层面填补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自由贸易港制度框架下蓝色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空白,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剖析和数据梳理,准确把握了海南“蓝碳”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基础与障碍,为政策制定与制度创新提供了事实依据;二是实践层面为海南蓝色经济产业布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市场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及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建议;三是对全国沿海地区构建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具有借鉴价值,对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制度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观点

  课题围绕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形成了四篇高质量论文,其中两篇发表在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一篇发表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一篇发表在经济类核心期刊。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蓝碳”资源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具有重要价值。在生态层面,蓝碳通过固碳减排、保护海岸、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机制,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支撑;在经济层面,蓝碳不仅作为碳汇具有交易价值,还可带动生态旅游、绿色养殖、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在社会层面,蓝碳开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创造就业机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备良好的民生福祉效应。

  第二,尽管海南发展蓝碳具备政策与资源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系统破坏导致蓝碳功能弱化,基础数据缺失限制确权与核算,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碳交易机制缺乏,社会主体参与程度不足。问题的根源在于顶层设计、技术支撑、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短板,阻碍了“蓝碳”从资源向资本的有效转化。

  第三,海南应从以下方面推动海南“蓝碳”价值实现,将海南“蓝碳”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建立统一“蓝碳”管理平台,增强各类主体的认知与参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和公共宣传提升全民保护意识;二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蓝碳”确权、核算、交易等制度创新,依托自贸港法和国家政策,构建全流程制度体系;三是培育“蓝碳”市场,开发相关生态产品和服务,推进“蓝碳+”融合发展模式,涵盖生态旅游、生物资源、绿色金融等领域,打造可持续产业链;四是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推动海南“蓝碳”方法学与碳市场建设与国际接轨,打造全球“蓝碳”交流合作平台;五是加大科技与人才支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研发机制,拓展绿色金融工具,为“蓝碳”开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与智力保障。

  第四,旅游地产作为蓝色经济重要载体,既可带动经济增长,又能提升城市形象与国际吸引力,应从产业融合角度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推动旅游地产与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相结合,通过绿色开发、服务提升和品牌国际化,打造海南特色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第五,全球价值链(GVC)参与对区域经济增长和蓝色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应抓住RCEP实施和自贸港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深化GVC嵌入,推动蓝色经济国际化、制度化、高端化发展。

  三、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及效率

  (一)学术价值

  丰富了蓝色经济的理论体系。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现代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框架,明确了蓝碳的生态系统功能、经济转化路径与社会效益机制,构建了“生态—制度—市场”三维一体的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模型,在学理上深化了“蓝碳”概念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价值体系,提出了“蓝碳+”的产业扩展路径。蓝色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体系,涵盖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多个方面,而“蓝碳”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实现对于整个蓝色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了对海南特定地理背景下的研究。海南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使得“蓝碳”价值的实现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

  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本课题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二)应用价值

  本课题紧密结合海南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实践,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涵盖“蓝碳”确权核算、市场建设、交易规则、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制度创新路径。研究强调,应以蓝碳资源为核心支点,通过确权、估值、交易、增汇等环节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从自然资源向资本资源的转化。

  特别是在“蓝碳+”产业融合路径方面,课题结合海南发展实际,提出了具有较强落地性的发展模式建议,为地方政府和相关产业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课题提出要以国际化标准对接RCEP与全球碳市场,助力海南打造国际蓝碳治理与碳金融交易前沿阵地。

  (三)社会影响与实践成效

  课题成果已在包括《Sustainability》《南海学刊》《全国流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项目设计及制度试点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实证支持,体现了较高的转化效率和现实影响力。

  本课题还注重科研育人相结合,通过项目研究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学生参与课题实践,促进了科研队伍建设,推动了区域蓝碳研究人才梯队培养,有力地支持了海南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学科发展。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