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建省以来海南小说的审美问题研究》成果评介

来源: 2025年06月19日 11:16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建省以来海南小说的审美问题研究》(课题编号:HNSK(YB)22-99),由海南师范大学罗璠主持完成,最终成果形式为系列论文,结项等级为优秀。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省以来海南小说的审美问题,梳理海南小说的发展形态和审美布局,重点考察小说的审美场域及思潮特性,探讨小说创作对社会进程的审美映射等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海南小说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深化对海南文学发展的认识,推动海南文学的繁荣发展,同时为中国现代海岛和海洋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观点

  (一)主要内容

  1.本课题重点对海南代表作家韩少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叙事学的前沿理论对其移居海南后的最新代表作《修改过程》和《日夜书》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由此探讨其小说文本所蕴含的美学问题。作为海南的代表作家,韩少功不仅因其优秀的作品而声名远播,其对海南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得他在海南建省以来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创办《海南纪实》到改版《天涯》杂志,其做法和文风深刻影响了海南文学的发展脉络,因此,以韩少功为重点研究对象,能够更好地梳理出建省以来海南文学的美学形态,探讨其最新作品中所呈现的空间叙事美学和回旋跨层叙事特征,能较好勾勒出海南文学发展的审美问题。

  2.本课题还以海南海岛写作的文体价值为研究重点,以海岛写作为例探讨海洋文学话语场的理论建构。海岛以及海岛上的人,最易成为海南文学书写的符号化追求,凸显自身的主体性,建构起海洋文学写作的话语场。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张扬海洋元素是海南文学仅有的表现内涵,海南海岛写作的话语场同样应该是敞开的状态。海岛在文化“寻根”与“自立”之间,如何寻求以边地的身份进入中心创造意涵,不只是作为民族国家历史化抒情的补充。海岛写作中“城—乡”关系的思考一定是“城进乡退”趋势之下人心的退守与精神的坚守,抑或城市与乡村在人心质地上本可以互为镜像。海岛侨乡文化沟通和文明互鉴过程中的“家国同构”值得作家记述,但是更多漂泊中失落的个体的精神质素同样会触及对海岛文化隔膜的现实隐忧。海岛写作的题材和文体选择自然附加文学异质性的多种可能性,与此同时,海岛写作更要有勇气在文学变革的整体脉络中探寻新的意义图景。

  (二)重点观点

  1.韩少功的小说在叙事结构和美学意蕴上具有创新性,体现了海南文学的美学形态。

  2.海洋文学话语场的建构有助于确认海南作家在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中的位置,追问海岛写作参与当代文学变革的可能性。

  三、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及效率

  (一)学术价值

  1.本课题突出问题意识,思考的重点是研究界涉及未深的问题。韩少功作为海南文学的杰出代表,学界已对其有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还未有人从叙事学的审美建构方面对其小说进行深入分析。《修改过程》和《日夜书》两部小说所呈现的审美意蕴在于,他将苦难的历史记忆放在当下重新加以审视,在巧妙的叙事结构中以嘲弄的方式既解构又重构了历史和苦难。这种思辨色彩始终贯穿于韩少功后期的知青写作中,成为其看重知青、依赖知青却又能够“远离”知青的原因,更使得他的知青之“根”始终熠熠生辉。同时,这种思辨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南建省以来小说的美学形态,即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反思倾向。

  2.本课题关乎海南本土写作的价值体系建构。近年来,海南涌现出孔见、林森、蔡葩、李焕才等一批代表性作家,他们的不同文体的海洋文学创作普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敏锐的当代性,特别是作品具有的热带海洋岛屿环境影响下强烈的海岛写作主体性很难与大陆作家的海洋文学作品直接类比。由此,在建构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人学”和“国族”话语场的基础之上,本课题提出“海岛写作”的概念,试图在百年中国海洋文学的书写中确认海南作家的写作位置,追问海岛写作参与当代文学变革的可能性,探求建省后海南文学创作在“海洋”这一维度的审美意蕴。

  (二)应用价值

  1.课题成果有助于推动海南文学的繁荣发展,丰富海南文学的研究内容。

  2.为其他地区的海洋文学和海岛文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三)社会影响及效率

  1.课题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系列论文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和AMI核心期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2.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海南文学和海洋文学的认识和兴趣。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